200805数据库上午真题

第 1 题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CPU 内部包括程序计数器 PC、存储器数据寄存器 MDR、指令寄存器IR 和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 等。若CPU 要执行的指令为: MOVR0, #100(即将数值100传送到寄存器R0中),则CPU 首先要完成的操作是 () 。

  • (A) 100→R0
  • (B) 100→MDR
  • (C) PC→MAR
  • (D) PC→IR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CPU中的程序计数器PC用于保存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访问内存时,需先将内存地址送入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中,向内存写入数据时,待写入的数据要先放入数据寄存器MDR。程序中的指令一般放在内存中,要执行时,首先要访问内存取得指令并保存在指令寄存器IR中。
    计算机中指令的执行过程一般分为取指令、分析指令并获取操作数、运算和传送结果等阶段,每条指令被执行时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若CPU要执行的指令为:MOV R0,#100(即将数值100传送到寄存器R0中),则CPU首先要完成的操作是将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送入程序计数器PC,访问内存以获取指令。

第 2 题

现有四级指令流水线,分别完成取指、取数、运算、传送结果四步操作。若完成上述操作的时间依次为9ns、10ns、6ns、8ns,则流水线的操作周期应设计为 ()  ns。

  • (A) 6
  • (B) 8
  • (C) 9
  • (D) 10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流水线基本工作原理。
    流水线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前一个子过程为下一个子过程创造执行条件,每一个过程可以与其他子过程同时进行。流水线各段执行时间最长的那段为整个流水线的瓶颈,一般的,将其执行时间称为流水线的周期。

第 3 题

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90000H 到CFFFFH,若用存储容量为16K×8bit的存储器芯片构成该内存,至少需要 () 片。

  • (A) 2
  • (B) 4
  • (C) 8
  • (D) 16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中的存储部件组成。
    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90000H到CFFFFH 时,存储单元数为CFFFFH-90000H+1=40000H,即218B。若存储芯片的容量为16K×8bit,则需218/16K=24个芯片组成该内存。

第 4 题

CPU 中的数据总线宽度会影响 ()。

  • (A) 内存容量的大小
  • (B) 系统的运算速度
  • (C) 指令系统的指令数量
  • (D) 寄存器的宽度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
    CPU与其他部件交换数据时,用数据总线传输数据。数据总线宽度指同时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内存容量、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数量和寄存器的位数与数据总线的宽度无关。数据总线宽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能进出CPU的数据就越多,系统的运算速度越快。

第 5 题

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多台高性能工作站或微型机互连构成机群系统,其系统结构形式属于 () 计算机。

  • (A)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 (B)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 (C)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 (D)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结构基础知识。
    传统地,串行计算是指在单个计算机(具有单个中央处理单元)上顺序地执行指令。CPU按照一个指令序列执行以解决问题,但任意时刻只有一条指令可提供随时并及时的使用。
    并行计算是相对子串行计算来说的,所谓并行计算分为时间上的并行和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并行就是指流水线技术,而空间上的并行则是指用多个处理器并发的执行计算。
    空间上的并行导致了两类并行机的产生,按照Flynn的说法,根据不同指令流一数据流组织方式把计算机系统分成4类: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如单处理机)、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1MD,如相联处理机)、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如流水线计算机) 和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如多处理机系统)。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多台高性能工作站或微型机互连构成机群系统,其系统结构形式属于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计算机。

第 6 题

内存采用段式存储管理有许多优点,但“ () ”不是其优点。

  • (A) 分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用户不可见
  • (B) 各段程序的修改互不影响
  • (C) 地址变换速度快、内存碎片少
  • (D) 便于多道程序共享主存的某些段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方案有许多种,其中,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的每一页只是存放信息的物理单位,其本身没有完整的意义,因而不便于实现信息的共享,而段却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各段程序的修改互不影响,无内存碎片,有利于信息的共享。

第 7 题

如果希望别的计算机不能通过 ping 命令测试服务器的连通情况,可以 ()。如果希望通过默认的Telnet端口连接服务器,则下面对防火墙配置正确的是 ()。

  • (A) 删除服务器中的ping.exe文件
  • (B) 删除服务器中的cmd.exe文件
  • (C) 关闭服务器中ICMP 端口
  • (D) 关闭服务器中的Net Logon服务
  • (A)
  • (B)
  • (C)
  • (D)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A]]
  • 试题解析:

    试题(1)正确答案为C,因为删除服务器中的ping.exe和cmd.exe会影响服务器运行ping命令和一些基于命令行的程序。ping命令测试机器联通情况实际上是使用了ICMP协议,因此,关闭服务器中的ICMP端口可以使别的计算机不能通过ping命令测试服务器的连通情况。
    试题(2)正确答案为A,因为Telnet使用的是TCP协议,缺省情况下使用23端口。

第 8 题

某银行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管理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为保障通信的安全性,该Web服务器可选的协议是 ()   。

  • (A) POP
  • (B) SNMP
  • (C) HTTP
  • (D) HTTPS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POP是邮局协议,用于接收邮件;SNMP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网络管理;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众多Web服务器都使用HTTP,但是该协议不是安全的协议。HTTPS是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第 9 题

关于软件著作权产生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 。

  • (A) 自软件首次公开发表时
  • (B) 自开发者有开发意图时
  • (C) 自软件得到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可时
  • (D) 自软件完成创作之日起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著作权法规定,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第 10 题

李某大学毕业后在M公司销售部门工作,后由于该公司软件开发部门人手不足,李某被暂调到该公司软件开发部开发新产品,2 周后,李某开发出一种新软件。该软件著 2008 年作权应归 () 所有。

  • (A) 李某
  • (B) M公司
  • (C) 李某和M公司
  • (D) 软件开发部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因李某大学毕业后在M公司销售部门工作,后由于该公司软件开发部门人手较紧,李某被暂调到该公司软件开发部开发新产品,2周后,李某开发出一种新软件。该软件与工作任务有关,属于职务作品。所以,该项作品应属于软件公司所有。
    法律依据:著作权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作品,其权利属于该单位。”
    职务作品人是指作品人或者设计入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作品的人。该作品的权利为该作品人所在单位所有。职务作品包括以下情形: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作品。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作品。
    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作品。
    4.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本单位的资金、设备、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作品。

第 11 题

一幅灰度图像,若每个像素有8位像素深度,则最大灰度数目为 () 。

  • (A) 128
  • (B) 256
  • (C) 512
  • (D) 1024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图像深度是指存储每个像素所用的位数,它也是用来度量图像的分辨率的。像素深度确定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可能有的颜色数,或者确定灰度图像的每个像素可能有的灰度级数。它决定了彩色图像中可出现的最多颜色数,或灰度图像中的最大灰度等级。如一幅图像的图像深度为b位,则该图像的最多颜色数或灰度级为2b种。显然,表示一个像素颜色的位数越多,它能表达的颜色数或灰度级就越多。例如,只有1个分量的单色图像,若每个像素有8位,则最大灰度数目为28=256;一幅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用R,G,B 3个分量表示,若3个分量的像素位数分别为4,4,2,则最大颜色数目为24+4+2=210=1024,就是说像素的深度为10位,每个像素可以是210种颜色中的一种。表示一个像素的位数越多,它能表达的颜色数目就越多,它的深度就越深。

第 12 题

当图像分辨率为800×60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 () 。

  • (A) 屏幕上显示一幅图像的64%左右
  • (B) 图像正好占满屏幕
  • (C) 屏幕上显示一幅完整的图像
  • (D) 图像只占屏幕的一部分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图像分辨率与显示分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图像分辨率确定的是组成一幅图像像素数目,而显示分辨率确定的是显示图像的区域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①图像分辨率大于显示分辨率时,在屏幕上只能显示部分图像。例如,当图像分辨率为800×60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屏幕上只能显示一幅图像的64%左右.
     ②图像分辨率小于屏幕分辨率时,图像只占屏幕的一部分。例如,当图像分辨率为320×240,屏幕分辨率为640×480时,图像只占屏幕的四分之一。

第 13 题

若视频图像每帧的数据量为6.4MB,帧速率为30帧/秒,则显示10秒的视频信息,其原始数据量为 ()  MB。

  • (A) 64
  • (B) 192
  • (C) 640
  • (D) 1920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考查多媒体基本概念知识(视频信息数据量估算)。视频是连续渐变的静止图像,沿时间轴顺次更换显示,构成运动视感的媒体。一幅图像对应一帧,一帧图像在计算机中用图像矩阵形式表示,其数据量为帧宽与帧高的乘积。题中给出一帧图像的数据量、帧率、时间,所以显示10秒的视频信息需要6.4×30×10=1920MB。

第 14 题

() 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软件功能的分解和抽象。

  • (A) 结构化开发方法
  • (B) 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
  • (C) Booch方法
  • (D) UML(统一建模语言)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解。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传统的、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基于数据流进行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和转换关系,对问题和功能自顶向下逐层分解。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面向数据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活动为中心,一连串活动的顺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Booch方法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UML仅仅是一种建模标准语言,规定了构成软件的各个元素和构件的图示规范。

第 15 题

采用 UML 进行软件设计时,可用 () 关系表示两类事物之间存在的特殊/一般关系,用聚集关系表示事物之间存在的整体/部分关系。

  • (A) 依赖
  • (B) 聚集
  • (C) 泛化
  • (D) 实现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UML中关系概念的理解。按照面向对象技术的描述,若两类事物之间存在特殊/一般关系,则用继承机制表示该关系,即UML中的泛化关系。

第 16 题

某项目制定的开发计划中定义了三个任务,其中任务 A 首先开始,且需要 3 周完成,任务B 必须在任务A 启动1 周后开始,且需要2 周完成,任务C 必须在任务A 完成后才能开始,且需要2周完成。该项目的进度安排可用下面的甘特图 () 来描述。

  • (A)
  • (B)
  • (C)
  • (D)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甘特图的概念。甘特图可用来标示一个项目中各任务计划进度和当前进度,能动态反映项目进展情况。甘特图中用水平线表示任务的工作阶段,其起点和终点分别对应任务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长度表示完成任务的周期。在题图A和图C中,任务A结束后任务B才开始,在图B中,任务B和任务A同时开始,这些都和题目要求的“任务B必须在启动任务A后1周开始”不符。

第 17 题

 风险分析在软件项目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建立风险条目检查表”是 () 时的活动,“描述风险的结果”是 ()时的活动。

  • (A) 风险识别
  • (B) 风险预测
  • (C) 风险评估
  • (D) 风险控制
  • (A) 风险识别
  • (B) 风险预测
  • (C) 风险评估
  • (D) 风险控制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基础知识。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4个不同活动。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要识别潜在的预算、进度、个体、资源、用户和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并建立风险条目检查表,列出所有可能的风险事项。在风险预测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表示风险可能性的参考标准,描述风险条目的结果,估计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等。

第 18 题

某火车票销售系统有 n 个售票点,该系统为每个售票点创建一个进程Pi(i=1,2,^,n)。假设Hj(j=1,2,^,m)单元存放某日某车次的剩余票数,Temp 为Pi进程的临时工作单元,x为某用户的订票张数。初始化时系统应将信号量S赋值为 () 。Pi进程的工作流程如下,若用 P 操作和 V 操作实现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则图中 a、b 和 c应分别填入 () 。 

  • (A) 0
  • (B) 1
  • (C) 2
  • (D) 3
  • (A) P(S)、V(S) 和V(S)
  • (B) P(S)、P(S) 和V(S)
  • (C) V(S)、P(S) 和P(S)
  • (D) V(S)、V(S) 和P(S)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PV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试题(1)的正确答案是B,因为公共数据单元肠是一个临界资源,最多允许1个终端进程使用,因此需要设置一个互斥信号量S,初值等于l。
    试题(2)的正确答案是A中,因为进入临界区时执行P操作,退出临界区时执行V操作。

第 19 题

在某计算机中,假设某程序的6个页面如下图所示,其中某指令“COPY A TO B”跨两个页面,且源地址A 和目标地址B 所涉及的区域也跨两个页面。若地址为 A 和 B 的操作数均不在内存,计算机执行该COPY 指令时,系统将产生 () 次缺页中断;若系统产生三次缺页中断,那么该程序应有 () 个页面在内存。

  • (A) 2
  • (B) 3
  • (C) 4
  • (D) 5
  • (A) 2
  • (B) 3
  • (C) 4
  • (D) 5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内存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图中可见,程序的COPY指令跨两个页面,且源地址A和目标地址B所涉及的区域也跨两个页面页内地址,这时,如果3、4、5和6号页面不在内存,系统执行“COPY A TO B”指令时,取地址为A的操作数,由于该操作数不在内存且跨两个页面3、4,需要将3、4页面装入内存,所以产生2次缺页中断,同理取地址为B的操作数,由于该操作数不在内存且跨两个页面5、6,需要将5、6页面装入内存,所以产生两次缺页中断,共产生4次缺页中断。故该 题的正确答案为C。
    同理,如果1、3、4号页面不在内存,系统执行“COPYATCH”指令时,由于程序的COPY指令跨两个页面,当取出指令分析是多字节的,那么系统将产生一次缺页中断取指令的后半部分;当取地址为A的操作数,由于该操作数不在内存.且跨两个页面3、4,需要将3、4页面装入内存,所以产生两次缺页中断,共产生3次缺页中断。故正确答案为R。

第 20 题

编译器对高级语言源程序的处理过程可以划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等几个阶段,其中, () 并不是每种编译器都必需的。

  • (A)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
  • (B) 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 (C) 中间代码生成和代码优化
  • (D) 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语言翻译基础知识。
    编译器对高级语言源程序的处理过程可以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等阶段,以及符号表管理模块和出错处理模块。在编译器的分析综合模式中,前端将源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表示,后端根据这个中间表示生成目标代码。目标语言的细节尽可能限制在后端。尽管可以将源程序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代码,但使用与机器无关的中间表示形式具有以下优点:
    ①重置目标比较容易;不同机器上的编译器可以在已有前端的基础上附加一个适合这个机器的后端来生成。
    ②可以在中间表示上应用与机器无关的代码优化器。

第 21 题

已知某文法G[S]:S→0S0    S→1,从S推导出的符号串可用 () (n≥0) 描述。 

  • (A) (010)n
  • (B) 0 n10 n
  • (C) 1 n
  • (D) 01 n0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语言翻译基础知识。
    语言语法的一种表示法称为文法,常用的文法是上下文无关文法。
    一个上下文无关文法包含以下4个部分:
    ①一个记号集合,称为终结符集;
    ②一个非终结符号集合;
    ③一个产生式集合。每个产生式具有一个左部和右部,左部和右部由肩头连接,左部是一个非终结符,右部是记号和(或)非终结符序列;
    ④一个开始符号。开始符号是一个指定的非终结符。
    利用产生式产生句子的过程是将产生式Aγ右部代替文法符号序列αΑβ中的Α得到αγβ的过程,称为αΑβ直接推导出αγβ,记作: αγβ=﹥。从S出发进行推导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S=>0S0=>00S00=>000S000=>…=>0n10n

第 22 题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 (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可支持过程化的程序设计
  • (B) 给定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与实现该算法所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 (C) 与汇编语言相比,采用脚本语言编程可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
  • (D)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支持对一个对象的成员变量进行直接访问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关于脚本语言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下:
    ①脚本语言(JavaScript,VBScript等)是介于HTML和C、C++、Java、C#等编程语言之间的程序设计语言。HTML通常用于格式化和链结文本。而编程语言通常用于向机器发出一系列复杂的指令。
    ②脚本语言中也使用变量和函数,这一点与编程语言相似。与编程语言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则更为严格和复杂。
    ③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山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
    ④脚本语言一般以文本形式存在,类似于一种命令。
    下面举例说明脚本语言。设有一个可执行程序open_aa,下面举例说明脚本语言。设有一个可执行程序open_aa.exe,用于打开扩展名为“.aa”的文件。编写“.aa”文件需要指定一套规则(语法),open_aa.exe就用这种规则来理解文件编写人的意图并作出回应。因此,这一套规则就是脚本语言。
    汇编语言是符号化的机器语言,一般情况下,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比高级语言效率更高。根据脚本语言的以上特点,“采用脚本语言编程可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是错误的。

第 23 题

若将某有序树 T 转换为二叉树 T1,则 T 中结点的后(根)序序列就是 T1 中结点的   () 遍历序列。例如下图(a)所示的有序树转化为二叉树后如图(b)所示。

  • (A) 先序
  • (B) 中序
  • (C) 后序
  • (D) 层序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数据结构中二叉树基本知识。
    对树可进行先根遍历、后根遍历和层序遍历,例如,对题中〔a)所示树进行先根遍历的序列为1、2、3、5、6、4、7,后根遍历的序列为2、5、6、3、7、4、1,层序遍历序列为1、2、3、4、5、6、7。
    对二叉树可进行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和层序遍历,对题中(b)所示二叉树进行遍历,先序序列为1、2、3、5、6、4、7,中序序列为2、5、6、3、7、4、1,后序序列为6、5、7、4、3、2、1,层序序列为1、2、3、5、4、6、7。

    显然,将树转换为二叉树后,树的先根序列等于对应二叉树的先序序列,树的后根序列等于对应二叉树的中序序列。

第 24 题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三级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中①②处应填写 () ,③处应填写 ()  。

  • (A) 外模式/概念模式
  • (B) 概念模式/内模式
  • (C) 外模式/概念模式映象
  • (D) 概念模式/内模式映象
  • (A) 外模式/概念模式
  • (B) 概念模式/内模式
  • (C) 外模式/概念模式映象
  • (D) 概念模式/内模式映象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应试者对数据库系统中模式方面的基本概念。
    站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一般采用三级模式结构。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级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
    模式/内模式的映像:该映像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实现了概念模式到内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外模式/模式的映像:该映像存在于外部级和概念级之间,实现了外模式到概念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正因为这两级映射保证了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是指数据与程序独立,将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由DBMS负责数据的存储,从而简化应用程序,大大减少应用程序编制的工作量。

第 25 题

假设职工 EMP(职工号, 姓名, 性别,进单位时间,电话),职务 JOB(职务,月薪)和部门 DEPT(部门号,部门名称,部门电话,负责人)实体集,若一个职务可以由多个职工担任,但一个职工只能担任一个职务,并属于一个部门,部门负责人是一个职工。图中EMP和JOB 之间为 () 联系;假设一对多联系不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那么生成的关系模式 EMP 中应加入 ()  关系模式的主键,则关系模式 EMP 的外键为 () 。

  • (A) 1 1
  • (B) 1 *
  • (C) * 1
  • (D)
  • (A) DEPT
  • (B) EMP
  • (C) JOB
  • (D) DEPT、JOB
  • (A) 部门号和职工号
  • (B) 部门号和职务
  • (C) 职务和负责人
  • (D) 部门号和负责人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D],[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应试者对数据库系统中ER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
    根据题意,职工EMP关系中一个职工只能担任一个职务,并属于一个部门,因此职工EMP和部门DEPT关系之间是一个一对多的联系1  *,故a应为EMP关系;又因为一个职务可以由多个职工担任,所以职工EMP和职务JOB关系之间是一个多对一的联系  1
     职务JOH(职务,月薪)关系的主码为职务,部门DEPT关系的主码为部门号,因此根据外码是另一个关系中的主码的定义,职工EMP关系中的外码为部门号和职务。

第 26 题

若关系R、S如下图所示,则RS后的属性列数和元组个数分别为();π1,4(σ3=6(R×S))=();R÷S=()。

  • (A) 4和3
  • (B) 4和6
  • (C) 6和3
  • (D) 6和6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C],[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关系运算方面的基础知识。
    根据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并且在结果中将重复属性列去掉,故R??S后的属性列数因为4;又因为自然连接是一种特殊的等值连接,即R关系中的C、D属性与S关系中的C、D属性进行等值连接,并重去掉复属性列,其结果为:

       可见R??S后的元组个数为3。因此试题(33)的正确答案是A。
        对于试题(34)π1,4(σ3=6(R×S))分析如下:R×S的6个属性列为:

       σ3=6(R×S)表示R与S关系进行笛卡儿积后,选取第3个属性等于第6个属性的元组,即选取R.C等于S.D的元组; π1,4(σ3=6(R×S))表示从σ3=6(R×S)的结果中投影第1个和第4个属性列,即投影R.A和R.D属性列,因此试题(34)的正确答案是C。
    根据除法定义,R与S关系的公共属性为CD,R÷S应当满足元组在属性AB上的分量值χ的像集包含关系S在CD上投影的集合。由于关系S在CD上的投影为πcd(S)={(c,d),(e, ƒ)}。对于关系R,属性组X(即AB)可以取3个值{(a,b),(a,c),(a,d)},它们的像集分别为:
    像集CDa.b={(c,d),(g, ƒ)}
    像集CDa.c={(d,c)}
    像集CDa.d={(g, ƒ)}
    由于上述像集包含πcd(S)=只有(a,b),所以,R÷S={(a,b)},因此试题(35)的正确答案是A。

第 27 题

某公司的部门(部门号,部门名,负责人,电话)、商品(商品号,商品名称,单价,库存量)和职工(职工号, 姓名, 住址)三个实体对应的关系如表1、表2和表3所示。假设每个部门有一位负责人,一个负责人只有一部电话,但有若干名员工;每种商品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销售。

a. 部门关系不属于第三范式的原因是 () 。如果用户要求得到表4所示的结果,需要 () ,并增加关系模式 () 。  
b. 若部门名是唯一的,请将下述部门SQL语句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CREATE TABLE 部门(部门号CHAR(3)    PRIMARY KEY,
部门名  CHAR(10)   () ,
负责人  CHAR(4),
电话  CHAR(20))
() ;
c. 查询各部门负责人的姓名及住址的SQL语句如下:  
SELECT   部门名,姓名,住址
FROM 部门,职工   () ;

  • (A) 没有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如:部门名→负责人
  • (B) 没有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如:负责人→电话
  • (C) 只消除了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而未消除传递函数依赖
  • (D) 没有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 (A) 修改表1的结构,在表1中增加一个职工号
  • (B) 修改表2的结构,在表2中增加一个职工号
  • (C) 修改表2的结构,在表2中增加一个部门号
  • (D) 修改表3的结构,在表3中增加一个部门号
  • (A) 销售(职工号,商品号,日期,数量)
  • (B) 销售(职工号,商品名称,商品号,数量)
  • (C) 销售(职工号,部门号,日期,数量)
  • (D) 销售(职工号,部门号,商品号,日期)
  • (A) NOT NULL
  • (B) UNIQUE
  • (C) KEY UNIQUE
  • (D) PRIMARY KEY
  • (A) PRIMARY KEY(部门号)NOT NULL UNIQUE
  • (B) PRIMARY KEY(部门名)UNIQUE
  • (C) FOREIGN KEY(负责人)REFERENCES 职工(姓名)
  • (D) FOREIGN KEY(负责人)REFERENCES 职工(职工号)
  • (A) WHERE 职工号=负责人
  • (B) WHERE 职工号=’负责人’
  • (C) WHERE 姓名=负责人
  • (D) WHERE 姓名=’负责人’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D],[A],[B],[D],[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应试者对范式、SQL语言的掌握程度。
    部门关系不属于第三范式的原因是因为部门的主键是部门号,非主属性部门名,负责人,电话虽然不存在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但是存在传递依赖,即部门号→部门名→电话。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因为表4中有职工号、姓名、部门名和月销售额,此时必须知道职工属于哪个部门,故需在职工关系中增加一个部门号属性,并且增加关系模式销售(职工号,商品号,日期,数量),所以试题正确的答案是A。
    因为试题要求部门名是唯一的,根据表1可以看出负责人来自职工且等于职工号属性;因为职工关系的主键是职工号,所以部门关系的外键负责人需要用FOREIGN KEY(负责人)REFERENCES职工(职工号)来约束。这样部门关系的SQL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部门(部门号CHAR (3) PRIMARY KEY,
    部门名CHAR(10)UNIQUE,
    负责人CHAR (4),
    电话CHAR (20)
    FOREIGN KEY(负责人)REFERENCES职工(职工号));
    将查询各部门负责人的姓名及住址的SQL语句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如下:
    SELECT 部门名,姓名,住址FROM部门,职工WHERE职工号=负责人;

第 28 题

给定关系模式R(U,F),其中U 为关系R属性集,F 是U 上的一组函数依赖,若 X→Y,() 是错误的,因为该函数依赖不蕴涵在F中。

  • (A) Y→Z成立,则X→Z
  • (B) X→Z成立,则X→YZ
  • (C) ZU成立,则X→YZ
  • (D) WY→Z成立,则XW→Z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系数据库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Armstrong公理系统推导出下面三条推理规则;
    传递规则(选项A):若X→Y,Y→Z成立,则X→Z为F所蕴涵。
    合并规则(选项H):若X→Y,x→Z成立,则X→YZ为F所蕴涵。
    伪传递规则(选项D):若X→Y,WY→Z成立,则XW→Z为F所蕴涵。
    选项C是错误的,例如,假设学生关系为(学号,姓名,课程号,成绩),该关系的主键为(学号,课程号),其中学号能决定姓名,但是学号不能决定(姓名,课程号),学号也不能决定(姓名,成绩)。

第 29 题

由于软硬件故障可能造成数据库中数据被破坏,数据库恢复就是 () 。具体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如:定期将数据库作备份;在进行事务处理时,对数据更新(插入、删除、修改)的全部有关内容写入 () ;当系统正常运行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设立 () ,把内存缓冲区内容还未写入到磁盘中去的有关状态记录到该文件中;当发生故障时,根据现场数据内容及相关文件来恢复系统的状态。

  • (A) 重新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
  • (B) 重新安装应用程序,并将数据库做镜像
  • (C) 重新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并将数据库做镜像
  • (D)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发生前的状态
  • (A) 日志文件
  • (B) 程序文件
  • (C) 检查点文件
  • (D) 图像文件
  • (A) 日志文件
  • (B) 程序文件
  • (C) 检查点文件
  • (D) 图像文件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A],[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系数据库事务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数据库恢复、并发控制、数据完整性保护与数据安全性保护等功能。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软硬件故障可能造成数据被破坏,数据库恢复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发生前的状态。具体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如:定期将数据库作备份;在进行事务处理时,对数据更新(插入、删除、修改)的全部有关内容写入日志文件;当系统正常运行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设立检查点文件,把内存缓冲区内容还未写入到磁盘中去的有关状态记录到检查点文件中;当发生故障时,根据现场数据内容、日志文件的故障前映像和检查点文件来恢复系统的状态。

第 30 题

若系统中存在五个等待事务T0,T1,T2,T3,T4,其中:T0正等待被T1锁住的数据项A1,T1正等待被T2锁住的数据项A2,T2 正等待被 T3 锁住的数据项 A3,T3正等待被T4锁住的数据项A4,T4正等待被T0 锁住的数据项A0,则系统处于() 的工作状态。

  • (A) 并发处理
  • (B) 封锁
  • (C) 循环
  • (D) 死锁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关系数据库事务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和操作系统一样,封锁的方法可能引起活锁和死锁。例如事务T1封锁了数据R,事务T2请求封锁R,于是T2等待。T3也请求封锁R,当T1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首先批准了T3的请求,T2仍然等待。然后T4又请求封锁R,当T2释放R上的封锁后系统又批准了T4的请求…T2有可能长期等待、这就是活锁。避免活锁的简单方法是采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即让封锁子系统按请求封锁的先后次序对事务排队。数据R上的锁一且释放就批准申请队列中的第一个事务获得锁。
    又如事务TI封锁了数据R1, 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 T2请求封锁R1。于是T1等待T2,释放R2上的封锁而同时T2等待T1释放R1上的封锁。这就使得两个事务永远不能结束。出现了死锁。

第 31 题

下列关于1NF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 关系是迪卡尔积的子集
  • (B) 关系中允许出现重复的元组
  • (C) 关系中的列可以是一个关系
  • (D) 关系中允许出现重名的列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关系基本概念的理解。1NF是关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即列的原子性,不可以是组合属性。故选项C错误;关系作为笛卡儿积的子集,还应满足不出现重复元组和重复列,这也是关系的基本要求。

第 32 题

将表Emp的empname属性列的修改权限授予用户LIU, 并允许LIU 再将此权限转授其他人,实现的SQL语句是 () 。

  • (A) GRANT update on Emp TO LIU WITH CHECK OPTION
  • (B) GRANT update(empname) on Emp TO LIU WITH CHECK OPTION
  • (C) GRANT update on Emp TO LIU WITH GRANT OPTION
  • (D) GRANT update(empname) on Emp TO LIU WITH GRANT OPTION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SQL基本语法的掌握。SQL授权语句的语法为:GRANT<权限>[,<权限>]…ON<对象类型><对象名>[,<对象类型><对象名>]…TO<用户>[,<用户>]…,[WITH GRANT DPTIDN];其中,对某列的修改权限用update(<列名>)来表达,WITH GRANT OPTIDN表示允许授权用户传播该权限给其他用户。

第 33 题

嵌入式SQL中负责向主语言传递SQL语句执行状态的是 () 。

  • (A) 主变量
  • (B) 游标
  • (C) SQLCA
  • (D) SQL语句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SQL基本概念的掌握。主变量实现主语言与SQL语句交换数据,游标用于将SQL查询结果集带回给主语言进行逐行处理,SQLCA用于传递SQL语句的执行状态给主语言,再由主语言据此决定程序执行流程,SQL语句只能对数据库对象进行操作,不能传递给主语言执行状态。

第 34 题

不能用作数据完整性约束实现技术的是  () 。

  • (A) 实体完整性约束
  • (B) 触发器
  • (C) 参照完整性约束
  • (D) 视图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约束技术的掌握。完整性约束是对基本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的限制,以防止不正确的数据进行数据库。实体完整性约束和参照完整性约束其约束条件就是对数据的限定,触发器是程序机制,可通过代码实现数据更新时的条件判定,以灵活全面的方式现复杂的数据约束。虽然视图也会因为建立时有WITH CHECK OPTION谓词,而在对视图的更新时带入该谓词条件,但只能是作为对基本表更新的附加条件或缺省数据,不能看作是约束。

第 35 题

若关系模式R<{A, B, C} , {A→B, B→C}>,则将R 分解为R1(A, B) 和R2(B, C),则该分解 () 。 

  • (A) 满足无损连接,但不保持函数依赖
  • (B) 不满足无损连接,但保持函数依赖
  • (C) 既不满足无损连接,又不保持函数依赖
  • (D) 既满足无损连接,又保持函数依赖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模式分解的掌握。根据无损连接分解判定定理,有R1∩R2→R2-R1,即B→C成立,故分解具有无损连接性;又R的函数依赖集F={ A→B, B→C}在Rl,R2上的投影分别为F1={ A→B},F2={ B→C},即有F1∪F2=F,从而(F1∪F2+=F+,根据定义,分解保持函数依赖。

第 36 题

事务回滚指令ROLLBACK执行的结果是 () 。

  • (A) 跳转到事务程序开始处继续执行
  • (B) 撤销该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的INSERT、UPDATE、DELETE 操作
  • (C) 将事务中所有变量值恢复到事务开始时的初值
  • (D) 跳转到事务程序结束处继续执行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务编程的掌握。回滚是指事务程序执行过程中,将从事务开始到回滚指令前的所有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撤销,其效果是相当于该事务的所以更新操作根本就没有被执行。回滚是事务结束的一种方式,通常作为更新出错时使用,并不是结构化的程序跳转指令,故不会跳转到事务开始或结束,这样的跳转就由结构化指令如return,goto等来实现,与事务无关。另外,回滚只针对数据的更新操作,与变量无关。

第 37 题

连接数据库过程中需要指定用户名和密码,这种安全措施属于() 。

  • (A) 授权机制
  • (B) 视图机制
  • (C) 数据加密
  • (D) 用户标识与鉴别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库安全机制的掌握。授权机制是指指定用户对数据库对象的操作权限;视图机制是通过视图访问而将基本表中视图外的数据对用户屏蔽实现安全怕;数据加密通过对存储和传输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加密;用户标识与鉴别是指用户进入数据库系统时提供自己的身份标识,由系统鉴定是否为合法用户,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进入。

第 38 题

设有关系:工资范围(职务,最低工资,最高工资),职工(职工号,职务,工资),要求任一职工,其工资值必须在其职务对应的工资范围之内, 实现该需求的方法是 ()  。 

  • (A) 建立职工.职务向工资范围.职务的参照完整性约束
  • (B) 建立工资范围.职务向职工.职务的参照完整性约束
  • (C) 建立职工表上的触发器程序审定该需求
  • (D) 建立工资范围表上的触发器程序审定该需求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完整性约束的掌握。完整性约束分为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3类。其中实体整改性约束可以通过Primary Key指定,参照完整性约束通过Foreign Key指定,某些简单的约束可以通过Check、Assertion等实现。针对复杂的约束,系统提供了触发器机制通过用户编程来实现,本题中的约束条件只能通过编写职工表上的触发器,在对工资进行修改或插入新记录时触发,将新工资值与工资范围表中职工职务对应的工资范围比对,只有在范围内才提交,否则回滚。

第 39 题

确定系统边界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   阶段。

  • (A) 需求分析
  • (B) 概念设计
  • (C) 逻辑设计
  • (D) 物理设计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基本过程的掌握。需求分析阶段要完成的是系统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即要存储什么信息,对信息要进行哪些加工。确定系统边界是指现实业务中哪些由系统完成,哪些是由外部或人工完成,也是需求阶段首先要确定的,归入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是以现实为依据,建立现实信息的概念模型,采用的工具一般是E-R图。逻辑设计是指设计关系模式及视图。物理设计是指设计数据在计算机上的存储结构,如采用hash存储还是顺序文件、索引设计等。

第 40 题

关于E-R 图合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E-R 图合并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企业信息
  • (B) E-R 图合并可以解决各分E-R 图之间存在的冲突
  • (C) E-R 图合并可以解决信息冗余
  • (D) E-R 图合并可以发现设计是否满足信息需求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较难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概念结构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在E-R图设计中,通常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平等的部分设计,即根据不同的业务及DFD图片段先做分E-R图的设计,再将各分E-R图合并。合并之后形成企业全局E-R图,即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企业信息。合并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分E-R图之间存在的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及结构冲突,并对解决信息冗余。分E-R图是根据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来设计的,合并过程中并不考虑信息需求,故不能是否满足信息需求。

第 41 题

  某公司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其数据库服务器配置两块物理硬盘,可以采用下述存储策略:
1)将表和索引放在同一硬盘的不同逻辑分区以提高性能
2)将表和索引放在不同硬盘以提高性能
3)将日志文件和数据库文件放在同一硬盘的不同逻辑分区以提高性能
4)将日志文件和数据库文件放在不同硬盘以提高性能
5)将备份文件和日志文件与数据库文件放在同一硬盘以保证介质故障时能够恢复一个比较正确合理的存储策略是   () 。 

  • (A) 1) 4)
  • (B) 1) 3) 5)
  • (C) 2) 4)
  • (D) 2) 3)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基本策略的掌握。表和索引分放于不同的物理硬盘,目的在于使硬盘并行工作,提高I/O读写效率。放在不同分区还是属于一个物理硬盘,达不到并行。同样,日志文件和数据库文件分放不同硬盘也是为了并行。若备份文件和日志文件与数据库放同一硬盘,则整个硬盘损坏时数据库将无法恢复,就将数据库文件与备份和日志分不同硬盘存储。

第 42 题

幻影现象属于哪类数据不一致性 () 。

  • (A) 丢失修改
  • (B) 不可重复读
  • (C) 读脏数据
  • (D) 事务故障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务并发控制基本概念的理解。幻影现象是指同一事务对数据对象的两次访问得到的数据记录数不同。原因在于两次访问期间满足条件的记录被别的事务修改了或因为别的事务对表进行了增删,造成两次访问满足条件的记录不同了。属于不可重复读类不一致性。

第 43 题

下列不属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是 () 。

  • (A) 近邻算法
  • (B) 决策树
  • (C) 人工神经网络
  • (D) RSA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挖掘基本概念的理解。其中RSA为加密算法,不属于数据挖掘技术,其他三个选项皆是数据挖掘中用到的相关技术。

第 44 题

分布式数据库用户无需知道数据的物理位置,称为 () 。

  • (A) 分片透明
  • (B) 复制透明
  • (C) 位置透明
  • (D) 逻辑透明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布式数据库基本概念的理解。分片透明是指用户或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逻辑上访问的表具体是怎么分块存储的。复制透明是指采用复制技术的分布方法,用户不需要知道数据是复制到哪些节点,如何复制的。位置透明是指用户无需知道数据存放的物理位置。逻辑透明局部数据模型透明,是指用户或应用程序无需知道局部场地使用的是哪种数据模型。

第 45 题

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提高某些查询效率是因为其具有 () 。

  • (A) 数据分片
  • (B) 数据复本
  • (C) 基于同构模式
  • (D) 基于异构模式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较难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布式数据库基本概念的理解。数据分片后查询会需求连接或并操作,以及网络开销,不会提高查询效率;不同场地的DBMS是否相同对查询效率的影响远小于网络传输,而存于本地的数据复本会使得某些只应用到本地数据的查询不需要从另外场地读取数据,从而大大提高查询效率。

第 46 题

针对E-R图中的组合属性(如地址由省、市、街道、门牌号等组成),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用 () 来实现。

  • (A) 结构类型
  • (B) 方法
  • (C) 存储过程
  • (D) 数组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面向对象数据库基本概念的理解。面向对象数据库引入了数组类型和结构类型两类构造数据类型,将组合属性转换为结构类型,突破了关系模型要求的属性的原子性。

第 47 题

以下的SQL 99语句,Dept与Employee之间的关系是 () 。
CREATE TYPE Employee(
name string,
ssn integer);
CREATE TYPE Dept(  
Name string
Head ref(Employee) SCOPE Employee );

  • (A) 类型继承
  • (B) 类型引用
  • (C) 数据引用
  • (D) 无任何关系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面向对象基本概念和SQL标准的掌握。类型继承是批在现有类上创建新类,新类为现有类的一个特例,使用UNDER关系字。类型引用是指将一个对象类型定义为一个表的字段,用REF关键字。

第 48 题

B/S 体系结构中属于客户端的是 () 。

  • (A) 浏览器
  • (B) Web服务器
  • (C) 应用服务器
  • (D) 数据库服务器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库体系结构基本术语的理解。B/S是Browser/Server的简写,其中的Browser即浏览器,为客户端。

第 49 题

某应用系统的应用人员分为三类:录入、处理和查询,则用户权限管理的方案适合采用 () 。

  • (A) 针对所有人员建立用户名并授权
  • (B) 对关系进行分解,每类人员对应一组关系
  • (C) 建立每类人员的视图并授权给每个人
  • (D) 建立用户角色并授权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安全策略的掌握。应用系统的使用人员可能很多,也可能经常变动,针对每个使用人员都创建数据库用户可能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而因为权限问题对关系模式修改更不可取,正确的策略是根据用户角色共享同一数据库用户,个人用户的标识和鉴别通过建立用户信息表存储,由应用程序来管理。而该类用户对数据库对象的操作权限由DBMS的授权机制管理。

第 50 题

运行Web 浏览器的计算机与网页所在的计算机要建立 () 连接,采用 ()协议传输网页文件。

  • (A) UDP
  • (B) TCP
  • (C) IP
  • (D) RIP
  • (A) HTTP
  • (B) HTML
  • (C) ASP
  • (D) RPC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容易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B],[A]]
  • 试题解析:

    运行Web浏览器的计算机与网页所在的计算机首先要建立TCP连接,采用HTTP协议传输网页文件。HTTP是Hyper Text Transportation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是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的方式。HTTF应用的相当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用来浏览网页,但也能用来下载。用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协议)和提供文件的服务器取得联系,并将相关文件传输到用户端的计算机中来。

第 51 题

() 不属于电子邮件协议。

  • (A) POP3
  • (B) SMTP
  • (C) IMAP
  • (D) MPLS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D]]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于电子邮件协议。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协议是适用于C/S结构的脱机模型的电子邮件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所研发的一种邮件获取协议。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即多协议标记交换,是一种标记(label)机制的包交换技术。

第 52 题

某客户端在采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连接故障时,发现可以ping通127.0.0.1及本机的IP 地址,但无法ping通同一网段内其他工作正常的计算机的IP 地址,说明该客户端的故障是 () 。

  • (A) TCP/IP 协议不能正常工作
  • (B) 本机网卡不能正常工作
  • (C) 本机网络接口故障
  • (D) 本机DNS 服务器地址设置错误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C]]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ping命令的使用。
    采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连接故障时,可以先输入ping 127.0.0.1,该地址是本地循环地址,如发现本地址无法Ping通,就表明本地机TCP/IP协议不能正常工作。
    如果上面的操作成功,可ping通的话,我们接下来可以ping本机IP,通则表明网络适配器(网卡或MODEM)工作正常,不通则是网络适配器出现故障。
    然后ping一台同网段计算机的IP,如果ping不通则表明网络线路出现故障。

第 53 题

用户可以通过http://www.a.com和http://www.b.com访问在同一台服务器上()不同的两个Web站点。

  • (A) IP 地址
  • (B) 端口号
  • (C) 协议
  • (D) 虚拟目录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
  •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IIS下多站点的配置。
    在IIS下配置多站点时,可以采用虚拟主机和虚拟目录两种方式。
    采用虚拟目录时,发布的站点没有独立域名,而是在主域名下建立虚拟目录,从题目要求看,需要两个独立的域名,所以不可实现。
    采用虚拟主机时有3种方式,使用不同IP地址、不同端口号和不同的主机头。
    使用不同IP地址时要求WEB服务器配备多网卡,使用不同端口号时,要求在访问web服务器虚拟主机时指名端口号,例如:http://www.b.com:8080,使用不同主机头时,在IIS发布中要做主机头域名指定。
     从题目选项中可见,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第 54 题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  is  a  semiformal  specification  technique  for  the object-oriented  paradigm.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  It  determines  how  the  various  results  are  computed  by  the  product  and  presents  this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a   ()    and associated scenarios. The second is   ()  , which determines the classes and their attributes. Then deter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classes. The last step is   ()  , which determines the actions performed by or to each class or subclass and presents this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  .

  • (A) use-case modeling
  • (B) class modeling
  • (C) dynamic modeling
  • (D) behavioral modeling
  • (A) collaboration diagram
  • (B) sequence diagram
  • (C) use-case diagram
  • (D) activity diagram
  • (A) use-case modeling
  • (B) class modeling
  • (C) dynamic modeling
  • (D) behavioral modeling
  • (A) use-case modeling
  • (B) class modeling
  • (C) dynamic modeling
  • (D) behavioral modeling
  • (A) activity diagram
  • (B) component diagram
  • (C) sequence diagram
  • (D) state diagram

答案与解析

  • 试题难度:一般
  • 知识点:
  • 试题答案:[[A],[C],[B],[C],[D]]
  • 试题解析:

    面向对象的分析(OOA)是一种面向对象范型的半形式化描述技术。面向对象的分析包括3个步骤:第一步是用例建模。它决定了如何由产品得到各项计算结果,并以用例图和相关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二步是类建模,它决定了类及其属性,然后确定类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最后一步是动态建模,它决定了类或每个子类的行为,并以状态图的形式进行表示。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